网站首页 > 新股动态 正文
温馨提示: 本文所述模型仅限学术探讨,"基于开源数据集的理论推演".本站所有指标或视频战法,皆为举例演示或技术复盘,仅做验证学习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用于实盘,否则自负盈亏,风险自担!“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指标交流QQ群:586838595
2025年11月18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恒坤新材”,股票代码“688727”)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
这是一家在半导体关键材料领域,已经做到“国产第一”的企业。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3年度,恒坤新材自产的SOC(旋涂碳膜)和BARC(底部抗反射涂层)两款光刻材料,销售规模均位居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这两个材料是芯片制造“前道工艺”中不可或缺的,SOC是光刻工艺的“基石”,能把凹凸不平的晶圆衬底“抹平”;BARC则是“屏障”,能减少光线反射导致的图形失真。
恒坤新材也不是一家“普通”的上市公司,翻看公司的履历,“硬科技”的标签非常清晰。
首先,恒坤新材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子公司福建泓光,在2020年被评为“福建省集成电路光刻胶关键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这种“硬”实力,在半导体材料这个特殊的“无人区”里,显得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国内半导体关键材料市场被欧美、日韩等厂商牢牢把控,此前数年,多种重要的光刻胶产品国产化率甚至只有1%左右的水平。
这就带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样一个几乎从零起步的领域,恒坤新材是如何构建起自己的硬科技“护城河”,并最终做到国产第一的?
“硬科技”的研发长跑
半导体材料这行,不是光有钱就能立刻“上桌”的。
对于新入局的企业来说,真正的“生死关”甚至不是研发本身,而是一场极其漫长、成本高昂的“验证长跑”。
一款光刻胶想要在下游企业实现量产,必须经历一个长达3至5年,甚至更久的验证周期。这个周期几乎没有捷径可走。
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这个“验证”是全方位的,首先,下游企业要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进行验证;其次,还要对你的“工厂”进行验证,以确保光刻胶的供应稳定性;更别提,你的上游,也就是“原材料供应商”,也必须得到下游企业的认可。
甚至,如果你在量产过程中想更换一家供应商,都必须先获得客户的同意。
这种极高的时间成本和投入成本,意味着入局者从一开始就必须做好“长跑”的准备,恒坤新材在2014年切入这个领域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严苛的行业准则。
恒坤新材的路径,是一场纯粹的“研发长跑”。
这场长跑的第一个支撑,是“钱”,是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
招股书显示,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逐年增长。2022年,研发费用为4274.36万元,占营收比例13.28%;2023年增长至5366.27万元,占比14.59%;到了2024年,研发费用达到8860.85万元,占比提升至16.17%。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也达到了4160.43万元。
第二个支撑,是“人”,根据公司披露,截至2025年6月末,恒坤新材拥有研发人员73名,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19.41%。
这些投入换来的,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截至2025年6月末,恒坤新材已拥有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就有43项。
这场“研发长跑”的成果,最终体现在“自产”业务的强劲增长上。
根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自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24亿元、1.90亿元和3.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6.89%。
从规模上看,公司累计自产销售了“超过55,000加仑”的光刻材料,从品类上看,自产产品在研发、验证以及量产的款数累计“已超过百款”。
更重要的是,恒坤新材的技术实力,也使其成为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核心力量之一。
公司先后承接了“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研究任务”,并均已完成验收。2023年,公司又新增承接了多项国家多部委的重要攻关任务。
根据新披露的资料,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配合下游企业在突破128层以上3D NAND闪存芯片、14nm以下逻辑芯片等领域,提供了关键的光刻材料技术解决方案。
这些数据和成果都清晰地呈现了恒坤新材的“科创属性”和“硬科技”底色。
一个“难得”的窗口
过去几年,在技术博弈和供应链安全的需求背景下,“国产替代”从一个可选项,逐渐变成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必选项。
这个变化,给了一直在“熬”技术、“熬”创新的恒坤新材一个至关重要的机会。
恒坤新材董事长易荣坤就曾强调:“过去客户不敢用国产产品,现在主动邀请我们参与产品开发。”
这个“主动邀请”,就是“天时”的具象化。机会来了,但能不能抓住,还得看“内功”练得扎不扎实。
长期以来,国内半导体关键材料市场被欧美、日韩等厂商牢牢把控。
根据公开资料,在恒坤新材切入的领域,国产化率低得惊人:i-Line光刻胶的国产化率约为10%,K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约为1%~2%,而A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不足1%。
这些材料听上去拗口,但它们是芯片制造“前道工艺”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以恒坤新材做到国产第一的SOC(旋涂碳膜)为例,根据招股书的解释,它在光刻工艺中被称为“基石”。
它的第一个作用是“抹平”,芯片的衬底表面有凹凸结构,SOC作为第一层材料旋涂上去,就是为了给后续材料提供一个平整的基础。
它的第二个作用是“抗刻蚀”,随着芯片技术节点升级,光刻胶涂层越来越薄。当胶膜太薄时,就无法抵挡后续刻蚀工序中的高能等离子体,SOC的存在,可以提升刻蚀的持久性,帮助光刻胶上的图形向衬底转移。
在先进芯片制造中,一种被称为“三层结构”的组合,即光刻胶、SiARC(硅基抗反射涂层)以及SOC,目前已被行业广泛应用。
BARC(底部抗反射涂层)的作用,则像一个“屏障”,它的核心任务是减少光线在曝光时的反射,防止这些反射光导致芯片上的图形失真,以保障光刻的精度。
除了光刻材料,恒坤新材的另一大品类是前驱体材料,以TEOS(正硅酸乙酯)为代表。
这是一种纯度要求极高的材料,需要达到9N(99.9999999%)的电子级标准,它被用于在晶圆表面形成绝缘层或导电层薄膜,是构建芯片“立体结构”的核心材料。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到2028年,中国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589.6亿元,在这一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强劲的国产化需求下,这些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进程,将是未来半导体产业链安全的关键。
此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到2023年,恒坤新材自产的SOC(旋涂碳膜)和BARC(底部抗反射涂层),销售规模均已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这意味着,恒坤新材已实现对美国杜邦、信越化学、东京应化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的替代。
更重要的是客户的认可。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的核心产品已批量供应多家行业头部客户,覆盖90nm及以下制程,公司还获得了头部客户颁发的“价值创造奖”和“研发合作奖”。
这背后,是公司董事长易荣坤对“替代”二字的理解,“国产替代不能喊口号,要真正能被客户使用、真正稳定供应,这才叫替代。”
恒坤新材在光刻材料领域虽然已取得多项突破,但半导体这场“马拉松”极其“烧钱”的行业属性,意味着企业仍需资本市场的持续支持
易荣坤算过账,设备采购周期长达两年,调试需要半年,不提前布局,就算需求来了也做不出来。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已累计投入超10亿元用于设备采购、产能建设和技术研发,在厦门、漳州、大连等地建设了多个生产基地。
易荣坤曾表示“没有资本市场,我们撑不过验证和研发周期;没有现金流,我们熬不过日常运营。”
自2021年以来,多家厦门本地机构,包括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多只参股基金多轮参与公司融资,累计投资金额已超亿元。
正是这种“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才让恒坤新材能“熬”到今天,进入收获期。
根据披露,恒坤新材登陆科创板所获得的这笔10.1亿元的募资,将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而这两大项目,将帮助公司推进前驱体、KrF光刻胶、ArF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这既是恒坤新材为了完善自身的产品线布局,也是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国产化需求,最终提升高端集成电路材料的国产替代水平。
这家从“国产化率不足1%”的领域起步的企业,终于在国产半导体供应链的核心地带,占据了关键一席。
猜你喜欢
- 2025-11-18 开盘大涨287%!福建光刻材料小巨人登陆科创板
- 2025-11-18 中信建投证券保荐承销恒坤新材登陆科创板
- 2025-11-18 首日大涨超310%,股民中一签最高赚2.5万!谁在爆买恒坤新材?
- 2025-11-18 恒坤新材今日在上交所上市
- 2025-11-18 全球首家数字电网研究院上市 ,科产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发展新阶段
- 2025-11-18 恒坤新材挂牌科创板:光刻材料“国产第一”是如何“炼”成的?
- 2025-11-18 PriceSeek提醒:浙江石化ABS开工率低供应平稳
- 2025-11-18 南网数字成功上市 以科产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
- 2025-11-18 南网数字在深交所上市
- 2025-11-18 今日上市:南网数字、恒坤新材、北矿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