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今日股市【热点提醒】 正文
温馨提示: 本文所述模型仅限学术探讨,"基于开源数据集的理论推演".本站所有指标或视频战法,皆为举例演示或技术复盘,仅做验证学习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用于实盘,否则自负盈亏,风险自担!“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指标交流QQ群:586838595
中国证券报
截至11月14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场已有19只公募基金实现业绩翻倍。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的主被动产品博弈中,虽然被动产品一度占上风,但此番业绩翻倍的基金却全部是主动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动投资型基金依然有其独特的捕捉超额收益的优势。
从这19只基金的业绩表现来看,多数净值曲线都是从二季度开始陡然拉升。亮眼业绩背后,或离不开基金经理们对光模块、PCB、创新药、存储等强势板块的重仓。同时,许多基金的持仓集中度较一季度末有明显提升,在二、三季度末,均有半数以上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超过60%。
不过在11月14日,光模块、PCB、存储板块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多只前期人气股单日跌超4%,部分存储板块标的更是单日跌超9%。这也使得10余只原本已在今年翻倍的公募基金,回报率降至100%以下。
上周市场震荡调整,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报2019.62点。锦江酒店(600754)、以岭药业(002603)、中国中免(601888)等成分股上周逆市上涨;下半年以来,中际旭创(300308)、阳光电源(300274)、亿纬锂能(300014)等成分股涨幅居前。展望后市,机构认为,国内内生动能正在修复,上市公司有望进入业绩释放期,A股仍处于上涨轨道,年末可进一步关注消费、红利板块等。
9月初,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第三阶段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销售费率改革文件出台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多家基金销售机构在战略规划、策略升级、客户开拓等方面进行了思路上的调整。
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并构建新的增长曲线,不少领先的第三方代销机构正积极推动其业务重心与客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其公司已将部分资源向私募业务领域倾斜,这不仅是出于提升业绩能力的考量,更是为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所做的长期布局。与此同时,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能够理解并承受较高风险、资金期限较长的机构客户,因其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需求更为稳定和专业,正成为销售团队重点聚焦与服务的核心对象。
有业内人士表示,费率改革将深刻影响基金销售行业的生态格局和发展方向。在产品类型上,权益类产品将成为代销机构发力的重点,而提升客户体验、优化服务能力、增强客户黏性等,对代销机构来说刻不容缓。
近期,国际金价高位震荡,国内首饰金价格也居高不下,不少品牌黄金珠宝商足金饰品报价突破1300元/克大关,回收价则突破900元/克大关。在此背景下,黄金消费出现新趋势,轻克重黄金产品、金条等受到消费者青睐。
上海证券报
沪指争夺4000点关口 机构研判年末风格趋于平衡
11月以来,沪指围绕4000点关口反复震荡,板块之间与板块内部的轮动节奏均明显加快,AI、新能源、资源品、大消费等主线均有所表现,但上涨持续性相对有限。
券商研报分析认为,近期A股市场宽幅震荡主要是受到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一方面,海外市场风险偏好快速降温,对A股市场形成一定传导;另一方面,沪指在4000点关口遭遇阶段性阻力,资金对前期累积涨幅较大的板块仍存在估值消化需求。
“AI泡沫”争议起
——美国科技巨头“发债潮”与隐忧
“每一个泡沫背后,都有一根针在静静等待。”这句出自股神巴菲特的话正映射着现实。
一段时期以来,美股市场AI概念成为科技板块的叙事主线,推动着所谓“科技七巨头”的股价不断突破历史高点,并引领美股三大指数连创纪录。当热潮不断累积,有关“AI估值泡沫”的争议也愈演愈烈,令投资者情绪在抢占风口与规避风险之间反复横跳,美股市场也随之震荡。
政策引导“活水”价值投资 中长期资金入市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在政策持续引导与市场环境优化的双重推动下,各类中长期资金加速进入资本市场,成为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钱”的积极入场,不仅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更在投资理念、考核机制与生态建设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这一趋势在近期机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印证。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2.99万亿元,股票仓位升至85.62%,创2005年以来历史高位。
自2023年7月启动“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我国地方债务化解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两年多来,从隐性债务压降到融资成本下降,从专项债扩容到监管体系重构,化债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期,财政部组建债务管理司,标志着化债治理正从“攻坚化解”迈向“系统治理”新阶段。
业内专家表示,下一阶段化债重点,将在继续防风险、稳杠杆的同时,着力完善制度和长效机制,推动从阶段性化债成果向高质量、可持续财政治理转型。
证券时报
今年国内ETF市场迎来跨越式发展,新成立ETF基金数量与发行规模均突破历史纪录,成为2004年以来发行最为活跃的一年。
以基金成立日为统计口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中国ETF市场年度发行数量首次突破300只整数关口,达到320只。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新成立ETF基金发行规模达2496.77亿元,无论是基金数量还是募集规模,均显著超越了过往所有年份。对比来看,2024年新成立基金169只,发行规模1217.31亿元;此前的发行规模高点为2022年的1575.37亿元和2021年的1914.12亿元。2025年的数据无疑将ETF市场推上了一个新的量级。
从产品类型看,今年新成立的股票型ETF共282只,发行规模1546.84亿元,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债券型ETF异军突起,全年新成立32只,发行规模高达914.83亿元,占比大幅提升至36.75%,成为推动总规模创纪录的重要力量。
股票型ETF方面,追踪科创板相关指数、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港股通等主题的权益类ETF也层出不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布局工具。例如,平安中证A500ETF、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等权益产品发行规模也均超过19亿元,显示出市场对成长板块的持续关注。
伴随着行情整体升温,年内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净值也呈整体上涨趋势。
在此背景下,部分“四毛基”“五毛基”也成功上演了翻盘戏码。此前,一些产品连季坚守光模块、算力板块等,今年终于“等到风来”;还有一些产品一改此前的投资风格,将仓位调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板块,也站上了“风口”。
值得注意的是,净值的回暖并未带来基金份额的大增。不少“五毛基”在翻盘的过程中,份额增幅有限甚至有所下滑。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回本”是基金赎回概率最高的区间,不少遭遇深套的投资者在回暖行情中选择了卖出止损或落袋为安。
基于供需关系的涨价概念,已成为基金经理挖掘牛股的硬逻辑。
年末避险情绪抬升之际,涨价逻辑带来的确定性,无疑满足了不少基金选股“既要又要”的需求。涨价逻辑向来被散户和公募资金高度认可,从早期的茅台到近年开始提价的腾讯音乐、美图公司等基金重仓股,再到最新的化工,都成为基金在需求端扩张中挖掘好股票的重要密码。
随着人工智能(AI)不断发展,今年全球存储行业进入了新一轮高景气周期,存储芯片概念也因新一轮涨价潮而成为A股市场资金关注的焦点。不过,上周行情走势依然持续震荡,存储板块的资金观点开始出现分歧。
根据统计,今年以来存储器指数上涨79.02%。截至11月14日,德明利(001309)、东芯股份、江波龙(301308)等涨幅居前,年内分别大涨334.53%、275.50%、238.45%,聚辰股份、普冉股份、中电鑫龙(002298)、大为股份(002213)和佰维存储等也走出了年内翻倍的行情。
以存储芯片龙头股德明利为例,三季报显示共有73只基金对其持仓,较半年报减少84只,合计持有1353.19万股(季报基金持仓统计为不完全统计),持股比例为8.44%。其中,易方达供给改革、广发科技创新C和广发中小盘精选C的持仓数量均超过100万股。
另一只个股东芯股份,自今年7月底启动上涨以来,于9月初创下了历史高点136元,随后进入调整。截至11月14日,该股收盘报93.5元/股,市值413.5亿元。三季报披露,东芯股份的持仓基金包含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国联安基金、鹏华基金等,累计有34个基金产品持仓。
证券日报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运行,开创互联互通这一全新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式。如今,该机制已稳健运行11年。
随着深港通、债券通和互换通的渐次落地,互联互通已从股票稳步拓展至债券、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和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成为境内外投资者安全、便捷地开展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
1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上演了一场关乎中国基础软件未来的“秀”。
在操作系统大会&openEuler Summit2025现场的展区中心位,《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一台搭载开放原子开源欧拉(以下简称“开源欧拉”)的机器人正完成一组精细动作——识别、抓取、搬运,动作行云流水。这背后,是开源欧拉操作系统每秒数万次的指令调度。而与这份“精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展台另一侧“超节点”的庞然大物模型。在数据中心的实操场景中,它没有炫目的动作,但蕴含着驱动千亿参数大模型推理的磅礴算力。
仿生机器狗在工厂间穿梭自如,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正悄然“解码”大脑信号,智能四足机器人在应急现场参与救援……这些曾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如今正照进现实。
推动这些变革的,正是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众多科技创新企业。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杭州“六小龙”同台亮相,也让其背后持续陪跑的资本力量备受关注。
近期,跨境ETF交易活跃度提升,部分热门产品出现阶段性溢价。今年以来,随着跨境ETF市场持续升温,跨境ETF的规模也有显著增长,截至11月16日,跨境ETF总规模已达9237.82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17%。
在受访人士看来,跨境ETF的发展既源于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释放,也得益于产品工具属性完善、投资版图不断拓展等。其中,港股类ETF表现尤为亮眼,不仅投资回报位居前列,规模增长也实现领跑,成为跨境ETF赛道中的重要增长引擎。
- 上一篇: 老板电器(002508):稳健经营 优于行业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猜你喜欢
- 2025-11-17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17日)
- 2025-11-14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14日)
- 2025-11-13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13日)
- 2025-11-12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12日)
- 2025-11-11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11日)
- 2025-11-10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10日)
- 2025-11-07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07日)
- 2025-11-07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06日)
- 2025-11-05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5日)
- 2025-11-04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1月4日)


